close

這次放假回老家(澎湖)
想說帶著我的小D80回去晃晃
算是小D80第二次登板
留些記憶,讓自己在工作繁忙的時候
可以看看照片 一解思鄉愁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時間:2008/8/18
地點:澎湖縣西嶼鄉 內環濱海公路

     剛好是沿著菊島旅行網站-菊島哥倫布六大秘徑旅行玩耍-當中的菊之徑岩之徑
    可以連結過去看看,有很詳盡的介紹,堪稱是澎湖旅遊的入口網站!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為了一賭日出的風采,不顧昨晚晚睡的惺忪睡眼,硬是起了個大早
背起小D80,直往跨海大橋衝!

#1


太陽尚未從雲端蹦出,
在澎湖,看到日出比看到日落的機率低得多了
運氣好才可以看到太陽從中央山脈升起(天氣要相當好沒有雲氣)
而這個角度,是從西嶼端拍攝跨海大橋最好的角度
幾年前還拿著DC來這裡夜拍

#舊作


跨過圍牆,爬到橋的另一端拍攝
#2


太陽光呼之欲出,天空也越顯明亮
前面這一片海,上個月相當出名
是某位金融鉅子選擇結束生命的地方
他很喜歡澎湖,所以這裡成他最後流連的場所

#3


火燒雲,不只有夕陽才有,日出更顯磅礡

#4


猛然回頭,跨海大橋的橋拱,拱托著一輪明月,形成這有趣的景象

#5


以前的題字,是在橋拱的最頂端,很突兀,很像"劍龍"的背脊,
後來新橋改建落成後,就改題這樣!


景點:澎湖跨海大橋
介紹:跨接白沙島和西嶼島的跨海大橋無疑地是80年代澎湖的象徵,也曾經被譽為東亞第一跨海大橋,
   跨海大橋舊橋在1970年落成,全長5541公尺,實際橫跨海面的部分大概2600公尺左右,舊橋因
   不堪澎湖很威的鹹水煙肆虐,不得不在1996年重新啟用新橋。
   -節錄自 沿著菊島旅行網站 跨海大橋簡介

#6


漁翁塑像,記得好像是1993-94年就完工了,當時初完工時是青銅色的 -對照圖
後來經過風雨日曬,逐漸變成現在的古銅色,
似乎象徵著,漁翁的精神越陳越香,環境再刻苦都能堅持下去


#7


太陽升起,天空開始湛藍,這就是菊島夏天!!

回家用完早餐後,騎上小噗,再踏出門,往濱海前進
,因為濱海北端出口就在社區內,也相當方便

#8


繞過竹灣村後,沿著緊鄰公墓區的公路前進,前陣子大百年大雨,沒想到也造成了土石的崩落
所幸障礙都已排除,通過後,就是一片天人菊海,
天人菊是澎湖縣的縣花,能在著麼貧脊的土地盛開,也象徵著澎湖子民的剛毅
台灣本島的東北角也有她的蹤跡


#9


天人菊旁邊,這是這一片海,看到這樣清澈的海水,不想跳下去都難
海中間有一些浮筒,那是箱網養殖區,這一片海域,
總養殖魚類的經濟價值,大約將近有1、20億的產值
今年初的澎湖寒害,也造成了莫大的損失。


#10


路旁的一整條岩石讓我產生了興趣,看起來就像是一條河道
心想澎湖這蕞爾小島怎麼可能會有溪流,好奇心驅使我一探究竟


#11


沿著河道前進,就現了這個澎湖有名的柱狀玄武岩地形,其實這也是岩石盜採的結果
後來政府禁採了,才留下這壯麗的景觀


#12


澎湖的土地,往地上一挖,就是會出現這樣的的柱狀,從上方看就是規則的六角型層理
全世界只有兩個地方有,一個是澎湖,一個好像是在愛爾蘭(已列入世界遺產)
隨著物理作用,會從頂部開始崩壞


#13


看完玄武岩後,依稀聽到流水聲,這才明白,其實這溪流也是上個月澎湖百年大雨所留下來的產物,
這時候發現一隻紅蜻蜓停留在水中間的一根木材上


#14


忙進忙出,也順勢把她帶了進來

揮別了一夕暴雨所形成的河流,沿著海岸繼續前進
接下來進入了岩之徑,路也短暫的回到內側
爬了一個小坡上來之後,整個豁然開朗
#15


當初麥當勞到澎湖開設第一家離島分店時,就是選擇在這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中開拍廣告
對當時的澎湖來說,可說是一件大事!
現在牛變少了,倒是多了一些羊


#16


這裡就是澎湖最負盛名的 -[大菓葉玄武岩柱]
前一陣子某位主播看中了這後面的一塊地,準備蓋度假小屋
無奈地主竟然在玄武岩柱上面,漆上了地界分號
颯時引發公憤,主播也背了黑鍋。
*整個澎湖就像是一本活的地理教室,另外還有一個專門介紹澎湖地形的地質館
有機會再與諸位學長弟分享

幾年前也用了DC來這邊拍過

#舊作


#17


玄武岩柱的另一端,是個小小的漁港,
在60年代跨海大橋還沒完工前,整個漁翁島的交通樞紐就是在這個小村落-大菓葉
進出漁翁島的交通船、商船幾乎都經過這個港口,
在跨海大橋通了之後,就開始沒落了
但是開闊的視野,與亮麗的風景依舊
這個地方也有一間一位科技業大老的度假別墅,在20-30年前還常帶紅粉知己來此遊玩
隨著年紀漸長,就很少再次涉足此地了


#18


沿著道路繼續前進,來到了西嶼的最大港口-赤(緝)馬港
港的後方有個五孔頂,剛好可以控制整個港口的進出
要爬不少的樓梯,到一半就放棄了
先前也是駐軍的所在,現在已開發成風景區
以前有爬到頂端的舊照

#舊作



#19


天人菊在公墓區總是長得特別茂盛,再給他一張特寫
綠色的是銀合歡[節錄自 沿著菊島旅行網站],以前是造紙的材料之一
也是舊澎湖人廚房大灶的薪材來源
現在是澎湖人的夢饜,由於有排他性
會散發毒素讓附近的其他植物無發生長
算是相當棘手的問題


--

晃著晃著,就來到最近幾年才開放的-[東台古堡]
相對於雨已經開放多年的[西台古堡]相比,
東台更顯神秘,這次就以他當作這一趟的終點


#20


大門入口,沒有管理人員,自由進出,大門還散發幽幽的木材香
葫蘆下面,正寫著[西嶼東台]
旁邊有駐軍,不過也已經縮編撤了
還記得當初當兵時還有個東台連


#21


進入大門後,印入眼簾的景象,跟西台古堡很像
但就是比較沒那麼有氣勢


#22


#23


#24


這是爬上最右翼拍的全景圖
相較於西台的[山]型隧道
東台比較像[C]型隧道
現在站的位置是在城牆上,中間部分拱起的地方就是古堡隧道


#25


圓形的地方,就是砲座,射程範圍相當廣,衛戌著馬公港的安全
[金龜(龍)頭砲台][西嶼東台][西嶼西台]共同捍衛著澎湖南疆的海域
讓覬覦澎湖的進攻者,只能從其他地方上岸
右邊牆壁上的凹洞,就是放彈頭的地方
左手邊沒照到的地方是一個彈藥庫


#26


這就是放彈頭的地方

#27


官兵宿舍的氣窗,透氣兼透光

#28


這是從氣窗裡面往外照的情形

#29


整個古堡區的最後端往前照,有沒有覺得很有希臘風!?

#30


遙望馬公地區,對面正是最富盛名的觀音亭與七彩虹橋
#31


玄武岩砌成的台階,黑白分明

#32


官兵宿舍的甬道,有天窗,跟剛剛的氣窗有點不一樣

#33


上頭是紅磚,下面是以糯米加石灰砌成的牆壁

#34


牆上那排字,這就是國人的公德心!!

#35


另外一端的甬道,天花板也砌成白色的了,看起來別有一番味道

== 東台古堡簡介 ==
西嶼東臺
古蹟等級:一級古蹟
古蹟類型:砲台
古蹟建造者:劉銘傳
古蹟建造時間:1887
歷史背景:
光緒10年(1884)中法戰爭起,法將孤拔率遠東艦隊攻我臺澎,澎湖不守台灣瀕於危殆,幸賴劉銘傳艱苦奮戰始得保全。
中法戰爭後光緒11年建臺灣為行省,以劉銘傳為首任巡撫,策劃臺澎防務。其中於澎湖新築砲臺4座,分別為西嶼西臺、
西嶼東臺、媽宮金龜頭砲臺、大城北砲臺,西嶼東臺即是其中一座。這4座新式砲臺,係由總兵吳宏洛主持興修。
光緒13年動工,先拆除舊砲臺,隨後加以新建,光緒15年完工落成。

建築特色:
西嶼東臺坐南朝北,有內外二城廊、外廊土堤東南角置「觀測所」,與媽宮「金龍頭」共同扼視媽宮海口,內廊有營舍與礟座,
計安設7吋、8吋、10吋英制「阿馬士壯」新式大砲各1尊,銅砲2門,規模略教西嶼西臺為小。營房建築型式也有不同,
但其配置上較西臺古堡完整;砲臺略呈方形,南北約120公尺、東西約100公尺,結構大都是磚拱的筒狀結構,
主體內有土石、外部再披覆水泥;砲臺本體為內凹形,自外至內依次為外壕溝、堡門及外土垣、內壕溝、內土垣、砲座、
外校場、甬道及兵房、內校場,門額上書「西嶼東臺」,為劉銘傳所題。在砲臺的東北角上有小頭角砲臺,
其面對澎湖灣的一側有各有一個砲位的兩座砲座,南側有3間兵房。

---節錄自[澎湖的古堡調查報告]
#地理位置



#36


離開之後,也近中午了,遠眺一下剛剛的緝馬灣,凸出來的地方就是牛心山,
這邊是觀看牛心山最佳的角度
下方山谷的地方是兩棲偵搜營,小迷彩的衣服,體格與戰技也跟憲兵部隊不相上下


************** END **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季轟 的頭像
季轟

季轟團團轉

季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