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前言:

趁著空檔 再次來到這裡探尋
鮮為人知的『永成古厝』
這是一個大家族所蓋的古厝群
最鼎盛的時其有三排 八間 四櫸頭 共48隔間
而當時顯赫一時 富甲一方
如今墻圮樓塌 不勝唏噓
在地方有心人士的整理之下
掃除了髒亂 修復了咾咕牆
但是整體結構細部還是欠缺經費維修
就如同其他老房子一樣
將會隨著時間的堆積而慢慢頹圮

歷史簡介:

乾隆年間 祖先來自金門 是第五房的楊姓落腳於合界
但是始終家徒四壁 後來有位勤奮的子孫
吃苦耐勞受到隔壁莊姓富裕人家長輩的喜愛 最後成為莊姓人家的女婿
在岳父大人的資助下 建造了兩艘載貨的三桅帆船 名為『永安號』『永發號』
往來台灣福建沿海載運貨物 建材 就是俗稱的『透西船』
自此 家境日漸富裕 子孫繁衍成群 最多時期有一百多人共同生活
後來兩艘貨輪 一被海盜劫掠 一觸礁沉沒
家境也隨著貨輪的消失而沒落
整個家族也離鄉背景外出奮鬥 
只剩斷垣殘壁紀錄了一頁繁華

圖文:

01.主角登場 永成古厝 在合界社區的向陽坡上 一個大聚落 如今只剩下第三排的古厝尚完整


02.遠方是跨海大橋 第三排是由三間一落四櫸頭的大厝所組成 還有眾多的牛棚與豬圈

03.可知當時繁華與人聲撻伐的景象

04.社區裡是會爭取經費 整理了環境 還做了些告示牌 就從整區的左邊開始介紹

05.地上鋪了沙拎 紅磚片乾淨多了~

06.豬圈的入口 低矮的門就是豬舍了 這個小小的排水口 就是蒐集豬穢物用的..可以用來施肥!物盡其用~

07.這是豬槽...放飼料 水 用的~ 養的肥肥的好用來賣錢!!

08.看得出來這是啥嗎?.....便所啦...斜斜的溝槽 也是要蒐集穢物用的哩!它在豬圈的後方

09.空地圍牆邊種了粿仔樹 - 黃槿

10.做粿的時候相當好用哩~~~又環保健康!!

11.後面這一整排的咾咕石牆 擋住了強勁的東北風 寬1公尺 高約3公尺 長度約80公尺 這是我目前看過最大的咾咕石牆!

12.整道牆共留了三個窗口 方便看顧船隻 觀察潮汐等等!

13.現在後面是海巡署岸巡的檢查站了 不過還是看的到海呦!

14.接下來的是第一間(左邊)大厝旁的牛寮 牛寮就蓋的稍大一點點囉!

15.門口進去有一個由咾咕石做成的門的樞紐

16.幾根木棍就固定在牆壁上 不知有啥作用?

17.這間在牛寮旁 應該是放糧草或是置物間吧 這樣的屋頂其實還算完整的!

18.牛棚窗口外的蘆薈花!

19.這是牛棚的屋頂 磚塊隨時都還會有掉落的危險

20.這就是蘆薈花 花期剛好是這段時間

21.咾咕石真的是上天賜給澎湖的最佳禮物 也可以說是澎湖人適應環境的最佳代表

22.三間大厝的斜角正面~

23.左邊間的天際線~

24.左邊間的大門口

25.曾經的主人

26.入口右側的廚房~!

27.通往屋頂的樓梯 物盡其用的空間 不知道是放啥東西用的

28.學海 這一家應該該有出些文人吧

29.從屋頂拍攝整個中庭~~

30.因為從事載貨貿易 應該也有在賣東西吧 鹽巴當時應該也是專賣制度吧!

31.咾咕石做成的窗框


32.從第一間透到第三間的『子孫巷』


33.尊親房

34.大廳 還有很多瓦片破碎的痕跡 其實 這幾間古厝還留有一些當時的瓦罐甕缸
   真怕有心人士竊為己有阿 還看到小朋友在玩的項鍊戒指之類的

35.左邊間與中央的巷道天際線!!

36.咾咕石做的石櫺窗

37.頹圮中間厝

38.中間厝的大門 門楣上的字只看的出右邊的字應該是『萬』

39.中間厝的兩側廂房作外間各有一間廚房 看來家族是各自下廚的




40.最上圖的壽木我就沒拍了...怕嚇到小朋友..!!

41.中間間最外側大門邊的窗戶 是玄武岩做成的石櫺窗 下面是丁字砌 見光半截的手法!

42.入口處屋頂的造型

43.屋角是用大型咾咕石裁切砌成的!

44.這是右邊間的中庭 三間中就屬這間最殘破

45.從伸手廂房往中庭看~

46.大厝身的屋頂都不見了

47.中間間的後邊!!

48.二.三間的天際線

49.水形與金形的鵝頭(山牆)

後記:

咾咕石古厝 是澎湖在地最富人文色彩的象徵...
也是很多遊客 由其是外籍遊客最有感興趣景緻之一
它說明了澎湖人順應自然的精神 刻苦耐勞的涵養 以及逆來順受的天性
但古厝的維護與保存 並非一蹴可及
需要的是全縣民的努力 已經國家實質的財力幫助
原本該留在古厝上的裝飾 就讓它持續在上面展其丰采
消失傾倒斑駁碎裂的的 就讓它重生

維護幾百年來澎湖先民胼手胝足所攢來的 是身為後代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~~~!!
共勉之~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季轟 的頭像
季轟

季轟團團轉

季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